深圳市安鑫寶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以食物系統保證糧食安全——論糧食安全

以食物系統保證糧食安全——論糧食安全


日期:2005-08-30 來源:新華網甘肅頻道 作者:任繼周


  在農業生態系統中,食物系統既是能的載體也是能的流程,它還是將能異化為社會產品——食物的終端產物。食物的生產和消費是農業生態系統的精髓所在,它決定性地作用于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當然也作用于生存環境。

  因為各種生物的食性不同,它們在生態系統中,都有各自占有的食物位點和幅度,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生態位。不同物種的生態位組成食物鏈,多個食物鏈又構成食物網。生物的多樣性使它們各自的生態位互相耦合、鑲嵌,構成和諧的生態系統。我們常說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有賴于生物的多樣性,而生物多樣性的核心就是食物的多樣性為主導的特性綜合。因為它們的生態位各有特色,如加以巧妙組合,多種生物各得其所,各就各位,充分發揮食物系統的整體功能,而不是個別食物的效益,不僅生態系統可能持續發展,生產力還能成倍增長,兼顧了生態和生產雙重效益。反之,生態和生產將兩敗俱傷。

  能流是任何生態系統的驅動力,農業生態系統也不例外。日光能進入生態系統以后就靠食物系統來驅動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近年來地質學家說,人類活動已經深刻地干擾了地球的發展過程,出現了“人類世”這個地質過程的新階段。人類對地球的干擾當然是多方面的,例如開礦、修路、交通等,但影響歷時最久,范圍最廣的還是農業活動。農業與人類文明同步發展。農業活動中最主要的當然還是食物系統的建造和利用。

  食物系統包含三個食物帶,對人的食物構成來說,應包含礦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三大類;;領域十分廣闊。礦物性食物如水、鹽和某些礦物元素;植物性食物如谷類、蔬菜、藻類、果品等;還有動物性食物,如肉類、奶類、蛋類、水產類、昆蟲類及其制品。而“糧食”只是谷物的一部分,在食物系統中只是一個小的局部。

  以食物為主干的能流將不同生—物的生態位聯系成一個整體,對食物需求牽一發而動全身。過分集中于某一類食物,例如籽粒類的“糧食”,而將其它食物棄置不用或用得很不充分,就會打亂食物系統和生產這類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

  實踐證明,病態的,食物系統,必然導致病態的生態系統,病態的生態系統必然導致不良的生存環境。我國農業存在的眾多問題,其根源在于“以糧為綱”這個極為偏頗的食物系統。

  食物為我國歷代政府和群眾所重視。早在兩千年以前,中國就有“民以食為天”的理論概括。這個與天齊高的“食”,應該包含所有食物(food)。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或更精確地說“人類社會的食物是人類以正常方式攝入體內,以維持身體健康生存的各種營養物質的綜合形態”。聯合國的“食物與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FAO)”,被中國化為“糧農組織”,表現了我國對食物的偏見。我國單一植物性農業系統把糧食混同于谷物,又把谷物混同于食物。經過這樣一番不經意地歷史形成的概念偷換,于是演變為:食物=谷物=糧食。

  因此,食物的含義在我國過分窄狹,食物安全的道路在我國也越走越艱難,這樣的農業系統對我國資源造成的損害也越來越大。自從戰國時代商鞅提出“墾草”務農,到漢代的“辟土殖谷日農”,再到晚,近的“以糧為—綱”,我國農業生態系統被人為閹割。生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能資源都嚴重浪費,創傷極重。這種損害源遠流長,本文對此不擬展開論述,只想指出食物問題的實質與農業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不能分割,目前我國農業問題叢生,屬于系統性的“系統相?!?,不是枝枝節節的若干技術措施所能奏效的。這就是為什么歷年出臺了數不清的各種“支農”措施,頒布了多少“一號文件”,卻仍然出現了全國為之憂慮的“三農”問題。

  我國食物系統的主要弊端在于把谷物強調到不適當的程度,而對非谷物食物資源和其他動物食物資源則未予重視。在此基礎上自然形成了“糧一豬農業”。

  表1資料展示了我國肉食結構的嚴重問題。草食型家畜與耗糧型家畜豬的數量之比,2003年全世界為72.68:100。在各大洲中亞洲最低,為34.79:100;歐洲為52.46:100;北美洲和中美洲為128.12:100:南美洲為386,75:100;大洋洲為730.15:100;非洲最高,為812.18:100。大洋洲、美洲和非洲因為有廣闊草地的支持,草食家畜都超過耗糧型家畜,而其它各洲都是耗糧型家畜超過草食家畜。

  但在世界耗糧型畜牧業占主要地位的國家中,中國高踞頂峰。2003年中國豬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高達65.18%,飼養了4.66017億頭豬;牛肉產量卻只占世界人均量的一半(51. 73%),牛奶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6.57%。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但奶產量僅為美國的22.34%,人均耗奶量為美國的5.03%。美國是產糧大國,豬肉產量只占全世界的9.32%;我國是貧糧國,豬肉產量卻接近世界總產量的一半(47.18%)。2003年我國豬肉人均產量是世界人均量的2.27倍,盡管人均豬肉消費量中國略高于美國(中國34.966kg/人,美國30.69kg/人)。中國人比美國人每年多吃的這4kg豬肉,總量就是520萬噸,大約相當美國豬肉產量的60%,是大洋洲、南美洲、非洲三大洲豬肉產量的總和的143%。而中國草食類家畜牛、羊肉與豬肉產量之比為21.86:100,后者為前者的4.57倍;而美國兩者之比為137.92:100,前者為后者的1.38倍。中國養豬是美國的7.83倍,與全球平均值相比,中國牛羊肉占肉類的百分比低了13.89個百分點,而豬肉高出26.85個百分點。

  “糧一豬農業”造成我國養豬過多,人食與畜食不分,豬食擠占了人食,谷物生產自然不堪重負。用大量谷物來養豬對我們這個僅有世界7%的耕地卻要養活世界22%的人口的國家來說,未免有些不自量力了。美國是余糧大國,但只養豬9600萬頭,如果他們也像我國那樣,養4.5億頭豬,其處境如何恐也不難預料。

  我國因為囿于“糧一豬農業”的偏見,過去有一種盛行多年的似是而非的說法——糧食不過關不能發展畜牧業。而事實告訴我們,20多年來糧食產量時有波動,但肉、蛋、奶的產量卻從未停止上升而且人均占有量達到世界前列。這就表明谷物(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糧食一類)并不具有動物性食品上升的一票否決權。非谷物食物資源支撐了畜產品的持續上升,從而減少了對谷物的壓力。食物系統原本包含了谷物和非谷物食物,這才是我們食物資源的全部。而且非谷物食物資源恰是食物資源的大部分。我國傳統農業舍其大而取其小,誤差之嚴重可以想象。這就釀成我國糧食問題戰略決策長期陷入難以擺脫的誤區。

  充分發揮食物系統的生產潛勢,必須充分發揮農業整體的食物系統的作用。這些年來我國在糧食減產的情況下,仍然保持食物市場的穩定,得利于植物生產系統與動物生產系統兩者的系統耦合逐步完善。這是農業現代化的必要特征,也是本文要論述的關鍵所在。

聯系我們

地址: 深圳市寶安區航城街道鐘屋社區科璽工業園5棟

郵編: 518102

電話: 4007888015/0755-27697166

傳真: 0755-27697366

手機: 0755-27697166

聯系我們
国产精品人|精品在线播放|末成年女A∨片一区二区|欧美成人AA久久狼窝五月丁香|亚洲av无码专区色爱天堂老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