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首列十一五規劃草案,全國人大年內率先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立法
食品安全首列十一五規劃草案,
全國人大年內率先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立法
今年兩會期間,食品安全首次被列入目前國家正在編制的“國家食品安全十一五規劃”,其中包括修改《食品衛生法》,制定《食品安全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
全因此成為兩會代表熱議食品安全問題的源頭話題。
生鮮果蔬生產流程的質量控制是入口安全的重要一環。資料圖片源頭污染需納入監管現行《食品衛生法》未納入種植、養殖業目前我國食品安全主要執法依據是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妒称沸l生法》主要側重于在食品生產、制造環節衛生狀況的監督和管理。管轄范圍不包括種植業和養殖業的食品生產,而這兩個行業是最容易造成食品源頭污染。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作關于食品藥品安全形勢與監管工作的報告已明確指出,我國初級農產品源頭污染仍然較重。部分產地環境污染、污水澆灌、濫用甚至違禁使用高毒農藥;或飼養禽畜濫用飼料添加劑,非法使用生長激素及“瘦肉精”(鹽酸克倫特羅);或在水產養殖中濫用氯霉素等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造成蝦、蟹、魚等水產品質量下降。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陳志哲在其《關于盡快修改〈食品衛生法〉的提案》中,陳志哲認為種植業和養殖業最容易造成源頭污染,主要是因為一些人為了達到高額利潤,違反生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大量使用添加劑和含有雌性激素的飼料,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導致下一代人各種疾病的發生,必須引起高度警惕。他舉例說,有的鱉5年才長一斤,但食用專門含有激素的飼料后,1年就能長一斤,這種食物人吃以后當時不會有什么問題,但這將給下一代造成威脅,比如先天性的各種疾病等。
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尚待健全擬議中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正在完善據了解,我國現有的產品質量法是指經過加工的產品,農產品屬鮮活的未加工或初加工產品,用工業指導農業的這種做法行不通,依靠政府號召、專家推行也不是辦法。
全國人大代表祝義才曾經對此進行深入調查,結果發現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還很不健全,標準不配套、標準內容不適用、標準技術含量低等問題還比較突出。
據悉,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已審議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草案),但代表們認為草案還需完善。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蔣承菘認為:農產品安全的源頭最關鍵在于土壤的安全問題,而草案對此關注不夠。
原農業部副部長路明委員建議:草案中應明確規定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追溯制度。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是一個多環節的生產鏈和銷售鏈,如果法律沒有追溯制度,就等于一部空法,不能解決問題。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危劍俠代表建言種植業要提防農藥殘留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古井集團董事長王效金“醇造白酒所用的大麥、高粱都是直接從農村生產收購的,對這些原料也沒有進行無公害產品或綠色食品的認定,白酒有沒有含農藥殘留其實從田頭就已有了隱患?!蓖跣Ы鹜嘎?,目前對于白酒中的農藥殘留并沒有相關標準,農殘也就成為很多白酒企業的商業秘密。
養殖業要提高準入機制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華英禽業集團董事長曹家富“禽流感是在養殖過程當中出現的,我建議推行全面養殖防疫,必須在源頭這塊把好關”。曹家富提議,必須提高企業的準入機制。在養殖環節上,要考察是不是工廠化的,在加工環節要看是不是經過認證的企業,否則不準進入市場。曹家富認為,新的《食品安全法》要建立食品安全體系,中國的食品安全體系要靠自控,靠國家的準入機制和監控手段,老百姓才能吃到放心的食品。